《冬青谭》系列7:冲突让孩子有分寸有胆量
日日新武术课一瞥
提要:我们应该学习我们上世纪50年代之前出生的父辈们,他们更承认人生所以然的状态,更理解孩子们千百年来的样子,该淘气也该管教,该犯错也该惩罚,而且不停地重复。
冲突让孩子有分寸有胆量
■张冬青
我们追求和谐,但不经历冲突便没有和谐。和谐不是静态的,她是流逝之川,不舍昼夜。
人和人关系的和谐在于有界限,有分寸。界限不清晰,是理性有缺陷、自我缺失的结果;分寸掌握不好是因为缺失对抗体验。人的对抗体验,包括上下关系的对抗和平行关系的对抗。所有的体验应该从幼儿开始。有些家长认为,对抗和冲突是不好的,所以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尽量避免,并且把保护的手臂伸向家庭之外,让老师们成为自己延伸的手臂。但实际情况是,冲突和对抗是无法避免的。于是,家长们的错误反应有如下几类:一,埋怨监护者,包括自己。二,追责当事的对方,不论是非都是别人的错。比如自己的孩子打了对方,会说自己的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打人,一定是被惹怒了;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,则有理不饶人了。三,自己的孩子占了上风,沾沾自喜,觉得将来不会吃亏。四,自己的孩子占了下风,心疼不已,忧虑自己的孩子懦弱胆怯,以后还不老得被欺负?五,让孩子尽量避开总是发生冲突的伙伴,甚至为了躲避而转学、搬家。
不要误会,以为认同冲突的必要性就意味着同意丛林法则。人类积累了了不起的文明,丛林法则是被文明所抛弃的。人性中依然存在丛林的潜意识,人的世界也没有完全摆脱丛林现象,所以我们才需要教育。希望大家把本篇谈论的冲突理解为孔子说的“文”和“质”的关系。孩子是从质成长向文,好的结果是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那么,我们既要允许冲突的发生,又不能任由冲突发展成丛林法则,这岂不两难?其实不存在两难。回想一下,我们小时候没少遭遇冲突吧?但凡冲突被成人看见,都会干预。成人会给一个谁对谁错的判断,还会对错的一方进行惩罚。判断了、惩罚了之后,冲突还会发生,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。就是在这样的重复中,孩子们明辨了是非,找到了自我。这就是生活,是成长。问题不断重复,新问题不断产生,面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去处理,但又不能解决。当代的父母的一部分困境,来自于应试的解题心理,即希望出现问题就要根本解决,如果解决不了,就认为没有找到好的方法,希冀专家的专业方法。对于学术研究,可以这样希冀,但对于生活,对于人的成长,问题是阶梯,一个连着一个,踩着它们,人生不断前行、上升。
所以,我们应该学习我们上世纪50年代之前出生的父辈们,他们更承认人生所以然的状态,更理解孩子们千百年来的样子,该淘气也该管教,该犯错也该惩罚,而且不停地重复。这里没有矛盾。